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宁波公益网 门户 查看主题

残障青年的婚恋到底有多难?他们需要身心“双重关注”

发布者: 猴子 | 发布时间: 2017-2-6 10:17| 查看数: 10034|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00300157518_a3dbf164.jpg

宁波市第五届残疾人相亲会在梁祝文化公园举行,100多名残疾人朋友参加了相亲活动。(丁安摄)

  前言

  谈婚论嫁,乃人之常情。

  然而,由于行动不便、交友圈小、社会偏见等原因,残障人士的婚恋面临着不少困难。结婚难、初婚时间晚、在婚率低……这些问题,成为广大残障群体的共同困境。

  在海曙,有一个公益性的残障人士婚恋交友俱乐部,前段时日,举办了一场沙龙,20多位残障人士以及家长聚集一堂,畅聊他们的困惑与需求。

  他们的故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一群体内心世界的大门。

  残障人士的婚恋面临不少困难

  30岁出头的小伙,高瘦的个子,五官挺清秀,能言善辩的他在一家效益不错的企业做销售,各方面都挺不错,但因为先天性弱视,感情路上屡屡受挫。其中一个女友都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结果因对方家长的坚决反对不了了之。

  28岁有着轻度肢体残疾的小伙,纠结了半年时间后大胆表白,结果吓跑了他喜欢的女孩。

  一位大龄聋哑姑娘至今未嫁,“希望能有一个人陪伴”的她仍坚持在寻找自己的另外一半。

  ……

  因为身体的缺陷,残障朋友的交友渠道相对狭窄,这也直接导致了恋爱、婚姻成了现实的难题。海曙区曾面向25岁—45岁适婚年龄的轻度残疾人做抽样调查,结果不乐观。尽管残疾程度轻微,但这一群体在婚恋方面仍然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可选择的面非常小。200名轻度残疾受调查者中,六成以上是单身,男女比例为2:1。

  罗红媛,宁波市宁静港湾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一直致力于都市男女的婚恋指导和心理咨询。去年,她和团队成员一起向海曙“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递交了一份项目培育申请,双方合力打造了海曙区残障人士婚恋交友俱乐部。

  “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主任苏含馨说,这些年,国家对残障人士的生活、康复、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政策已经日趋完善,但更多的还是关注他们物质层面的需求,成立这样一个俱乐部,就是想从精神层面上给予他们更多关照。

  残障人士婚恋难,难在哪?苏含馨觉得,残障人士散居于各处,大部分行动不便,参与社会交往和活动很少,自由恋爱和经人介绍的概率很低。残障人士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工作状况、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普遍较健全人要低,择偶时难免有更多的顾虑。而一些学历、家庭条件比较不错的轻度残障青年,内心更想找一位健全人或在一些方面比自己好些的人为伴侣,这亦加大了择偶的难度。

  家长有顾虑也有需求

  为了增进彼此间的了解,海曙区残障人士婚恋交友俱乐部不时推出沙龙活动,在前段时日“聊聊孩子们的婚事”主题沙龙中,来了30多位适婚年龄的残障青年和父母家属。

  小燕(化名)今年20多岁,长得很秀气,工作也不错,就是脚有点残疾。“我们家女儿特别想找一个身体康健的小伙子。”小燕妈妈说,我们很支持她的想法,只是心里有些担心,怕女儿会连连受挫。“一个残疾人再自信,心中也会有自卑的。”小燕妈妈坦言。

  一个聋哑男孩的妈妈说,希望孩子的另一半也是聋哑人,这样便没有沟通的障碍。

  也有父母说,因为孩子有着先天的不足,不能对另一半要求太多,只希望将来两人有个伴,能互相扶持。还有父母甚至谈到,在要不要孩子的问题上,两个家庭最好能统一意见。

  当天的沙龙,家长们述说着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惑。家长们希望孩子能顺利找到生活的另一半,但同时又充满了担忧与不安。更有不少家长没有长远的规划,觉得日子过一天算一天,他们的孩子中,有个别迟迟没有“走出家门”。

  针对家长们的矛盾心理,宁静港湾婚姻家庭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庞金玲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觉得,孩子就像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们流露出自卑的心态,可能就是家长自身心态的反映。作为残障孩子的家长,更要发掘自身孩子的优势和特点,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或人为地设置条条框框。要鼓励孩子大胆地走出去,亮出自己的优势,让他们明白,残疾人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先找自己,再找朋友。先要自立自强,才能成家立业。”活动现场,来自山西的28岁的欧阳(化名),将自己的人生心得与大家分享。欧阳是一个右手右脚有轻微残疾的小伙儿,在父母的鼓励下,他从每月350元的剪线头工作干起,先后更换过六七份职业,最后选择了送快餐。“这份活倒是不重,就是跑得辛苦些,但可以多劳多得。最重要的是,还能拓宽社会交往面。”

  如今,欧阳除去租房、吃饭等开销,每月固定存款有6000元。去年,他还资助经济困难的哥哥3万元。在欧阳看来,虽身患残疾,但自己不能放弃自己,一定要努力完善、充实自己。自己不努力的话,生活肯定会一片狼藉。

  成功的故事引发思考

  “我的儿子干不了这个工作,他肯定不行。”现场有父母表示,残障孩子走出去要受到歧视,如果干不好,担心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这些担心,欧阳表示理解,但是“父母能养育残障儿女一辈子吗”?欧阳提出了一个让所有家长陷入思考的话题,“如果不让残障青年接触社会,就算有了心仪的另一半,也不懂得相处。”

  “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主任苏含馨觉得,残疾人家长的不自信,是因为没有发现孩子的长处,认为孩子适应社会能力较弱,很少会有家长主动鼓励孩子接触社会。

  “家长能走多远,孩子就能走多远。”鄞州的于阿姨说。20多年前,于阿姨的儿子刚出生就因感染败血症,成了一个智力障碍且伴有癫痫的孩子,生活都无法自理。

  为了儿子的将来,除了精心照料、给予营养等全方位的呵护外,于阿姨有意识地发掘他的潜能。因为看电视新闻,她注意到儿子的记忆力不错,便订了十几类报纸,培养儿子阅读习惯,丰富他的人生。“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孩子常常被定义为‘一生的包袱’,但我不这么认为。”于阿姨说得很动情,孩子有先天的局限,但依然拥有可以改变的机会。

  在儿子的成长路上,于阿姨做了诸多努力。上学时,于阿姨的儿子从达敏学校转到公立小学、初中,“只为他能更多地接触外面不一样的世界”;当孩子走入社会后,于阿姨寻找各种机会“推销儿子”,“不要工资,只要他能得到锻炼就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于阿姨的推动下,孩子在一个社会公益平台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就在去年国庆,于阿姨的儿子结婚了。

  “于阿姨的儿子很阳光,一眼看去,根本不像个残障人。”宁静港湾婚姻家庭服务中心的罗红媛说,对于残障青年的婚姻,家长首先自己要走出心理阴影。而有自信、有稳定工作的残障青年,步入婚姻的成功概率更高。

  关于这点,同为一级肢体残疾人士的何先生和他太太感同身受。何先生由于脊椎疾病导致高位截瘫,他的妻子因为事故导致截瘫。两人在网上相识、相知、相恋,幸福地举行了“轮椅上”的婚礼。“残疾人很容易由于自卑而产生心理障碍,自己否定自己,甚至他们的家庭也认为残疾人婚恋是拖累对方,在瞎折腾。”何先生说,“残疾人要鼓起勇气走出与人交往的第一步。虽然残疾人的婚姻面临着比健全人更加复杂的问题,但是婚姻在于双方的互相理解、包容和引领,要有信心和决心追求自己的幸福。”

  他们需要身心“双重关注”

  同是残疾的单身男女,仅看年龄、相貌、工作等外在条件硬牵线,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受打击的一方反而更加封闭自己。这个问题咋解决?

  针对这部分特殊群体,海曙区残障人士婚恋交友俱乐部推出了“私人定制”交友服务,通过专业婚恋辅导人员一对一建档,详细了解每位残障人士的成长背景、婚恋观,以此来帮助他们找到更合适的另一半。截至目前,已有30多位残障青年报名参加。

  小叶(化名)是一名弱视残疾人,已经30多岁了。到了适婚年龄,他想尽快找个合适的另一半,组建自己的小家庭。之前,小叶参加了几次联谊活动,但因为外在条件不突出,次次失败而归,导致后来产生了厌恶心理,对别人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都会感到特别敏感。

  “参加这里的活动,感觉很放松。”当听说海曙区残障人士婚恋交友俱乐部有了“私人定制”平台,小叶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并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婚恋档案。

  记者注意到,这个交友服务模式很特别。每个报名参加的单身残障青年都要当一回“被采访人”,专业人员会问许多和成长、婚恋观相关的问题,让残障朋友随心所欲地回答。比如幼年时期的成长经历、社交能力怎么样、有没有恋爱经历以及本人对婚姻和爱情的看法。随后,工作人员再根据个体的回答,寻找在精神层面更能沟通的对象。

  “一般来说,收集上来的答案,工作人员会一对一建档,并针对某个残障青年可能存在的性格弱点,找心理方面专业老师来疏导和沟通。”罗红媛说,“在一些人看来,有的流程好像偏离了红娘的职责。但相比牵线,我们希望提供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让残障青年不仅能寻找幸福,更能敞开心扉融入社会。”

  做这样的考虑,这个公益项目组认为,残障青年们需要身心的“双重关注”。残障人士的生理缺陷对心理本身就有冲击,形成心理创伤,如果婚恋交友上再“雪上加霜”,更容易让他们退缩。

  除了个案服务,俱乐部还将通过特色婚恋小组沙龙活动、重大节日的主题活动,给残障人士带去丰富的精神生活,使他们重新认知生命和生活的目标。

  对于残障青年及其家人而言,结婚也不是现下常说的“了结了一桩心事”“终于有一个人来陪伴和照顾了”,也应该思考下“两个人在一起是否真的适合”。刚经历了婚姻失败的残疾人小杨(化名)认为,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更多的将残障者婚姻看成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或者是仅仅为了找一个生活上的帮扶者。“其实不是,婚姻也应该是找一个情投意合的人来相爱,而不是凑合着‘配对’。”

  “搭建交友平台仅仅是一个开始。”公益项目组的志愿者们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婚姻心理、医学、法律界等爱心人士参与进来,更多地关注到这个群体,为他们建立和谐、美满的婚姻给予一些科学的指点和帮助。

  延伸阅读

  社会助残项目

  让残障人士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除了帮助残障人士寻找爱情,海曙区还有多个需求导向式社会助残创新项目,在此做一简单介绍:

  ●个性化康复与指导类

  复原整合取向的社区精神康复社会工作(海曙区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

  项目通过组建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务工作者为成员的专业服务团队,采取个性化康复和指导等方式,对10个社区的精神康复工作进行干预、介入和服务。

  “绿色羽翼”助残农耕康复项目(“满天星”残疾人服务中心)

  项目将农场种植与机构康复相结合,探索为大龄智力、精神残疾人提供农疗康复的康复模式。在提高他们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同时,通过农场劳作的产出,为服务对象提供辅助就业渠道。

  “情系绿野”农疗项目(鼓楼街道博爱残疾人服务中心)

  项目组织轻度智力、精神残疾人,在专业指导下到农场里体验鸡的饲养工作。产出的鸡蛋为绿色天然食品,售卖后用于增加残疾人的收入。“无名公益”为该项目提供志愿服务支持。

  特殊儿童家长家庭康复技能培训班二期(“柠檬树”唐氏儿家长互助中心)

  项目通过开展特殊儿童家庭康复技能培训,提升特殊儿童家长的家庭康复意识和康复技能,并为部分儿童定制家庭康复计划,使他们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居家康复。

  ●社会融入类

  “心之桥”社区残疾人社会融入项目(月湖街道县学社区)

  项目依托社区残疾人阳光家园,结合社区民生项目,通过开展康复服务、生活技能辅导及文体活动,带动残疾人融入社区生活。

  “馨灵乐园”项目(江厦街道新街社区“馨灵港湾”心理辅导团队)

  项目通过常态化为社区残疾人提供精神慰藉、心理辅导、法律维权、婚恋服务等多种活动,改善残疾人目前的生活处境,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

  怡情助残之家“关爱你我他”项目(段塘街道南塘社区)

  项目为社区残疾人及家属开展节日联欢、出游踏青、便民服务等活动,提高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能力,舒缓残疾人家属的精神压力。

  安丰社区“助残E公益”(白云街道安丰社区银帆工作室助残志愿者服务队)

  项目依托社区兴趣活动小组,为精神和智力残疾人提供简单手工教学、摄影技能教学等培训,并引导他们发挥自身才艺,积极参与社区文化类、志愿服务类活动。

  “天使圆梦”计划(白云街道云乐社区添翼助残服务中心)

  项目为社区内的残疾人提供身体康复、生活技能和手工艺制作培训,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自信心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

  “携手残障儿童,感受生命热度”(南门街道万安社区“圆梦”工作室)

  项目在社区开辟社会助残宣传专栏,发放助残宣传资料,并以主题家访、趣味游戏、心理咨询讲座等形式为社区残疾儿童及其家庭带去温暖。

  ●文体娱乐类

  “书画绘爱”残疾人书画驿站(天封塔书画院)

  项目每周组织天封塔书画院的书画家们为残疾人开办免费书画培训课程,让更多的残疾人有机会学习到中国的国粹艺术,施展书画才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成长陪伴”社会助残活动(宁波市海曙区志愿者协会)

  项目发动大学生志愿者团队,针对海曙残疾青少年群体开展“成长陪伴”主题系列助残活动,促进残疾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无障碍出行类

  “我是你的眼,带你看宁波”项目(中国狮子联会浙管会东海服务队)

  项目带盲人走进大自然,领略宁波的大好风光,让盲人扩大生活视野,增加生**验,提高生活品质,唤起社会各界对盲人群体的关注。

  “携爱同行”残疾人旅游项目(宁波爱心同盟)

  项目为除精神残疾外的残障人士开展出游项目,满足各类别残障人士无障碍出游的需求,并通过举办残疾人文艺演出活动,为有文艺特长的残疾人提供展示的舞台。

  ●家庭生活类

  义剪坊工作室(月湖街道梅园社区)

  项目通过招募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理发义工,为社区残疾人定期开展理发、洗头、修剪指甲、按摩等便民项目,对于行动不便的失能、半失能残疾人提供预约上门服务。

  ●就业培训类

  创意助残文化品牌建设项目(海曙区五谷画坊创意助残中心)

  项目通过定期举办融合公益、文艺、创意的社会化综合市集活动,开展助残创意产品交流、培训、合作,带动残疾人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形成特色公益文化品牌。

  ●心理咨询类

  “傅老师温馨陪伴工作屋”(望春街道广泽社区亲沁园残疾人服务中心)

  项目针对残疾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状态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治疗和心理援助,捕捉他们的内心需求,并采用个别咨询和团队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来源:宁波日报 记者 王佳 海曙记者站 毛一波 通讯员 王思远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